针灸治疗耳鸣耳聋

637

耳鸣耳聋针灸治疗

耳鸣耳聋针灸治疗

  一、耳聋

  为一个疾病。耳聋,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,甚至失听。听力减退,闻之不真者,称为重听;全然不闻外声,则为全聋。它是耳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,也像耳鸣一样,可以作为许多疾病的并发症,也有单独发病者。耳聋往往由耳鸣发展而来。中医文献中,根据病因病理不同,又有“劳聋”、“风聋”、“虚聋”、“暴聋”、“卒聋”、“久聋”等多种名称。

  二、西医机理

  人的耳朵听到声音是由两条路线传入内耳的,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。

  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外耳、中耳、内耳、听神经和听中枢,都是传导声波和产生听觉不可缺少的。当人们听觉系统的传导部分、感音部分,或两部分都发生病变时,即产生听觉障碍。根据耳聋发生部位和性质不同,可将其分为三类:传导性聋(病变部位在耳道及中耳),感音神经性聋(病变部位在内耳,听神经及听中枢),和混合性聋。

  由于螺旋器毛细胞、听神经、听传导径路或各级神经元受损害,致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者,称感音性或神经性聋。临床上用常规测听法未能将两者区分时可混称感音神经性聋。共分为:

  1、先天性聋

  (1)遗传性聋。

  (2)非遗传性聋:妊娠早期母亲患风疹、腮腺炎、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患、或梅毒、糖尿病、肾炎、败血症、克汀病等全身疾病,或大量应用耳毒性药物均可使胎儿耳聋。

  2、老年性聋是人体老化过程中听觉器官衰退的表现。

  3、传染病源性聋系指由各种急、慢性传染病产生或并发的感音神经性聋。

  4、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耳聋:常见者首推高血压与动脉硬化。

  5、耳毒性聋指滥用某些药物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制品所致的耳聋。

  6、创伤性聋:如头颅闭合性创伤,导敢迷路震荡、内耳出血、感觉细胞和节细胞受损。

  7、特发性突聋指瞬息间突然发生的重度感音性聋,患者多能准确提供发病时间、地点与情形。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内耳供血障碍或病毒感染有关。

  8、其他疾病,较常见者如梅尼埃病、耳蜗性耳硬化、小脑脑桥角占位性疾病,多发性硬化症等。

  三、病因病机

  情志:气郁化火肝火上扰,蒙蔽清窍

  饮食:聚湿为痰,痰郁化火,痰火劳倦,损伤脾胃,气血不足,不能上承,耳窍失养体亏,病后肾精亏损、髓海空虚纵欲。

  1、所致病因较多,可因外感及内伤情志、饮食、纵欲、劳倦引起。

  2、病理性质有虚、实之分。实为气、火、痰上扰,蒙蔽清窍致病;虚为精、气、血不足,不能上承,耳失所养致病。

  3、病变部位在耳,论经络,十二经脉、三百六十五络,皆上于面而走空窍,但主要为少阳所辖。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肝、脾、肾三脏。

  四、辨证分型

  辨证要点: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,首先要区分虚实。虚者,多为肾气亏损和脾胃虚弱;实者,多为肝火上扰或痰火郁结。

  五、具体证型针灸治疗

  重听无所闻:耳门、风池、侠溪、翳风、听会、听宫。

  1、肝火上扰

  主症:卒然耳鸣耳聋,耳鸣如闻潮声,或如风雷声,耳聋时轻时重,每于郁怒之后,耳鸣耳聋突发加重,兼有耳胀耳痛感,或有头痛眩晕,目赤口苦,心烦易怒,大便秘结,舌红,苔黄,脉弓玄数。

  治法:清肝泄热开窍。

  取穴:听宫、耳门、翳风、中渚、听会、太冲、行间。

  方义提要:听宫为局部取穴,可疏通耳部经络气血;耳门、翳风、中渚属三焦经,听会属足少阳胆经,均通于耳部,取之可疏通手足少阳之经气。取太冲,行间以清肝泻热。

  随症选穴:兼感风热之邪加外关、风池。

  操作要点:听宫、耳门、听会针刺要深,刺时令病人张口,可刺入1.5寸左右,行捻转法,使耳内有针感后即出针。余穴均用泻法。

  2、痰火郁结

  主症:双耳鸣响如蝉不断,有时闭塞如聋;胸脘痞闷,痰多,二便不爽,舌台腻,脉滑数。

  治法:清化痰浊。

  取穴:听宫、耳门、翳风、丰隆、内庭、外关。

  方义提要:本方取听宫、耳门、翳风,以开耳窍之壅塞;取丰隆、内庭,清热化痰,和胃降浊;取外关以疏通少阳经气,使耳复聪。

  随症选穴:胃纳不佳加足三里。

  操作要点:取听宫、耳门时,令病人张口,针刺如前。余穴皆用泻法。

  3、肾精亏损

  主症:耳鸣、耳聋经久不愈,夜间较甚。兼见头晕目眩,腰背酸痛,遗精滑泄。舌质红或淡,脉细弱。

  治法:补肾填精。

  取穴:肾俞、肝俞,关元、三阴交、听宫、听会。

  方义提要:本方取肾俞、肝俞、肝肾同补,加关元,充实下元,填精益肾;三阴交调补三阴之不足;听宫为手足少阳,手太阳之会,听会属足少阳胆经,取之以疏调少阳,开通耳窍。

  随症选穴:遗精加精宫、太溪;阳痿加命门。

  操作要点:取听宫、听会穴时,令患者张口,针刺如前。余穴施以补法,并可配合灸法。

  4、脾胃虚弱

  主症:耳鸣乍轻乍重,遇劳则甚,久延则成耳聋,面色少华,头晕神疲,四肢乏力,纳食不香,大便溏薄。舌苔薄白,脉细。

  治法:健脾益气升阳。

  取穴:睥俞、气海、足三里、百会、听宫。

  方义提要:本方取脾俞、足三里以调脾胃而补中气;取气海以培补元气;取百会以升清阳之气;听宫为局部取穴,可疏通耳部经络气血,宣通耳窍。

  随症选穴:便溏加天枢,食欲不振加中脘。

  操作要点:施以补法,并可配合灸法

文章分类: 案例分享技术介绍